【2012系列講座】
photo
 
2012年10月17日,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師發展組副組長李紋霞博士,來到中央大學介紹教學評量好幫手-「rubric評量指標」,透過分享來協助教師在評鑑學生成績上更具客觀性,也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盲點和障礙,提升教學成效和助益。
   

前提:大學教育的立基和方向

李紋霞博士於台灣大學任教多年,對於大學教育的理念和目標深具堅持,她以元智大學彭宗平校長所提出的「教育加值」為核心概念,說明大學的教育,是否能在學生身上達到「加值」的作用,是教師應探討關心的面向。至於教育方式,前清大校長劉炯朗院士曾發表過三種因材施教的方針,第一是「Instruct」,教師如同導遊,詳盡的介紹他每個景點的風景;第二是「Invite」,教師不再帶領,而是給學生一個地圖,讓他循著地圖上的指示和目標,找到寶藏;第三是「Inspire」,給予學生一個感動的故事、經驗或願景,指引一個方向,讓他自己畫出藏寶地圖、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香格里拉。
在這樣的概念下,大學教育要如何感動學生,讓他們自動自發追求目標,或是帶領學生依循教師的步伐,亦步亦趨前進?取決於教師的教學方式。因此李紋霞博士提出「student-centered planning」的方向,破除過去「沒有教,不會有學」的觀念,而是「學生沒學會,等於沒教」,教師應以學生的表現為焦點,制定教案和方針。

 

李紋霞博士分享自行研發的構思內容:
課程整體設計構思W.H.E.R.E.

 W(where, why)
要帶領學生往哪裡努力?為什麼?
 H(hooked)
如何能讓學生積極參與,配合教學活動和要求?
 E(equipped, explored)
讓學生具備和探索重要觀念的機會是什麼?
 R(rethink, rehearse, refine, revise)
如何提供學生再思考,演練、精鍊,和修正學習結果的機會?
 E(evaluate)
學生如何評估(以致於改進)他們自己的學習表現?

基於大學教育的目標,李紋霞博士在多年的任教經驗中,不斷精進教法,她發現教師在「評量」工作上遭遇到許多實務挑戰,例如批改標準不一致、批改準則缺乏全面性的評估、學生無法從成績中知道需要加強的部分等,致使學習成效打折。「需要幫助我們的tool,解決問題」李紋霞認為「Rubric評量指標」有助於改善問題。


何謂是Rubric

一、評量指標rubric
1.以學生學習表現為基準,清楚反應學生的學習成效
2.明訂各項評量標準並配合評量學生的表現指標
二、呈現方式
1.評量標準(criteria):該學習行為所需具備的各個面向
2.表現指標(performance):定義各面向表現之優劣指標
三、Rubric形式:
1.整體型:
對學生整個學習表現進行整體性的評估,將標準分成「等第制」(如優佳好普劣),詳列各等第的評分標準說明。
2.分析型:
細分若干指標項目,各自訂定評量標準評量解決問題能力。


如何發展Rubric

李紋霞博士說明,教師該如何發展Rubric評量指標,進而使用於教學中?以下為建立Rubric量表的七個步驟:
1. 不要無中生有,可參考範例,找到適合課程性質與評量目的
2. 先設定學習目標和評分方式
3. 建立定義清楚的評估標準、子標題
4. 決定三或四個不同等級的標準
5. 訂出每個等級的分數範圍及細項的說明文字
6. 尋求同儕和學生的回饋,不斷修正
7. 在上課時與學生溝通,確認同學了解評估標準

在實施過程中,勢必經歷各種未知的困難,須一再修正改善,李紋霞博士大方秀出她的教案和評量指標計畫內容,並詳細解釋改進的歷程。她認為使用Rubric對於教師而言可避免主觀成見、明確回應學生評分疑問並且可幫助教師檢視、調整課程目標;對於學生而言,能清楚知道成績評量標準、引導有效的學習方向,藉此發展自我評估能力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。

Rubric採用重質不重量的評量指標,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核心出發點,給予台灣教育不同的思維模式,幫助教師在教學上更輕鬆、容易掌握學生狀況,也讓學生在學習的路上有跡可循,看見自己成長進步的痕跡。
  相關資料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