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校傑出教師專訪】
為文學奉獻的實踐者 法文系講師高滿德

國立中央大學 教學傑出暨優良獎專題報導 記者 樂亞妮
穿著紅藍相間的格紋襯衫,配上淺褐色卡其褲,繫在腰間的皮帶使得超過180公分的身長比例顯得更為高挺纖瘦。「你好!」有著一臉西方面孔,卻能說著一口道地的中文,他就是榮獲本校104學年度教學傑出暨優良奬的法國語文學系講師高滿德(Matthieu Kolatte)。

media-photo 原本想當外交官,卻因緣際會來到台灣,高滿德燃燒了十幾年的教學熱忱,依然熾熱。(樂亞妮攝)

高滿德出生於瑞士日內瓦,在日內瓦大學攻讀歷史與國際關係,2005年來到台灣,於本校法文系擔任講師,同時致力研究台灣電影。談起為何會來到台灣教書,他靦腆地說:「其實我從沒想過要當老師,更沒想過是在台灣當老師。」高滿德高中時開始對於國際政治產生濃厚興趣,而後升學便選擇就讀相關科系,大學三年級時去德國當交換學生,結識了許多不同國家的同儕,也在那時認識台灣,畢業之後,原本就對自己的人生路途有著明確方向的高滿德,早已做好旅行一年,結束後回國到外交部工作的理想規劃,然而,一切卻在來到台灣的這一年中轉了個彎,使他偏離原路,駛往杏壇的方向。

原想當外交官 人生轉彎來到台灣

高滿德認為和台灣相當有緣分,當初在全球盛行學習第二外語的趨勢下,選擇了學習中文,到德國交換之後,認識了台灣,進而產生興趣,甚至碩士論文也以台灣為主題,為期一年的旅行地點便選中台灣,來台後藉由朋友介紹,來到了本校教書。自學生時期就喜歡教導同學或是上台口頭報告的高滿德,「老師」這份職業對他其實並不陌生,也適應得相當快速,在執教鞭一年之後,再也捨不得放下。

法文是母語,高滿德開課內容自然也和生長背景有關,法語文化概論、中譯法、口語表達和寫作……,在有著良好雙語能力的基礎下,將自身所了解的歷史文化傳授給學生。法文系的鍾同學表示:「老師在課堂上都會準備豐富的簡報,以簡單的法文搭配圖片,讓我們更容易理解課堂內容!」在「法語文化概論」這門課,高滿德準備多達上千張的投影片,針對學生程度講授內容,並以小考複習上次的範圍;期中報告要求學生報告前兩週提出報告計畫和大綱,並提前繳交報告資料,他有充分的時間仔細閱讀和修改過後,給予學生們建議,再進行來回討論,確保報告達到最完整的程度,才讓學生們於課堂上正式展演自己的報告內容,「雖然辛苦,但是這樣的教學才會最有成效,我不希望學生們完成一個連自己都不清楚、不滿意的成果來報告。」高滿德堅定的口吻,正如他一貫維持的教學作風。

media-photo 對於國際政治事務極有興趣的高滿德,大學時期赴德國交換,進而開啟來台灣的緣分。(高滿德提供)

在教學上,他特別注重「實際合作和互動」,除了自己和學生討論,也常因授課內容吸引許多境外生旁聽,而讓學生和熟諳法語的交換生有許多相互交流會的機會;此外,法文基礎的口語表達、寫作、翻譯等課程,他採取互動式的語言教學,讓學生們分組進行思辨,不只增進學生在日常中運用法文的機會,也培養學生擁有邏輯思考與組織歸納的能力。

用法文教台灣電影 師生合力在維基百科創建法語新條目

除了和法文相關的課程外,高滿德還開設了一門課「台灣電影」,其實「台灣電影」這門課的前身是「法文小說」,但高滿德實際教授之後,發覺對初學法文或是只有一點法文基礎的學生而言,要用不熟悉的語言透過文學來了解一個陌生的文化是相當艱困的,因此他便改以台灣電影為主題,在身處已經熟稔的文化背景的學生,能更專注的運用法文,在語言學習真正有所進步,法文系同意了他的想法,這門課便開設至今日。

一開始,這門課內容較偏重於台灣電影歷史,時間大致從日治時期一直到新電影時期,高滿德會播放電影片段,再來講解其中的歷史背景和電影手法,課堂全程使用法文,學生可以一邊參照中文字幕或是相關文本,來對應法文,對於學習語言具有相當的助益。而這門課也維持高滿德注重「實際互動」的理念,在102 學年度下學期時,他和學生們於維基百科上,共同創建了和台灣導演與台灣電影作品相關的三個法語新條目;103 學年度上學期,高滿德邀請法文系另外兩位老師共同計畫,指導學生製作電影短片,透過結合三個不同課程的資源(「台灣電影」、法文「口語表達」和「寫作」),於課堂外成立工作坊,完成了兩部電影短片,並於校內播映,與法文系師生共同觀賞,並在映後的座談會進行檢討。

media-photo 高滿德關心同學們對課堂內容的吸收,個別詢問並提醒重點(樂亞妮攝)

除了創新的課程實務,高滿德也常帶學生們參觀展覽和講座,並在法文系的「魔光實驗室」設計與課程相關的推薦影片,讓學生們得以擁有更充沛的資源來學習,也擴展學生們對於台灣電影的認識。高滿德表示:「這門是我需要準備最久最多的課,但也最值得,因為每一屆的學生不一樣,他們有興趣的地方也不同,我的課綱就會跟著變動,這堂課讓我真的有教學相長感覺。」近幾年「台灣電影」這門課的內容,已從探討歷史文化脈絡,逐漸往解析電影語言的方向發展,這樣的轉變,就是因應學生們的興趣和專長,更顯露出高滿德秉持著因材施教的教學精神。

除了在法文系授課之外,高滿德亦整合系上其他法籍老師開設有關台灣文化或跨文化的課程,(目前已增至六門課,皆為全法文教授),並製成一份「法文系跨文化課程」說明書,提供給國際處,以公告給學校法語國家來中大的外籍生選修。這項創舉,實際促成外籍生與法文系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,亦達成在地學習也能具有國際化歷程的教學目標,透過外籍生的實地經驗,更建立中大的國際化形象。此外,高滿德也擔任法文系國際事務委員會召集人,每年定期舉辦系上交換生的甄選安排,以及學生出國的行前說明會,輔導出國求學應注意的各種事項,並於學生出國期間持續保持連繫、予以協助,這些貢獻,固然一部分是源於高滿德自身的專業與文化背景脈絡使然,但裡面更多的,是他燃燒了十幾年仍熾熱的那股教學熱忱。

media-photo 翻譯台灣文壇膾炙人口作品 希望世界看到台灣

除了身為教師,高滿德其實還有另一個身分—翻譯,他曾經翻譯過詩人隱匿的作品並彙整成詩集《美的邊緣》,也翻譯過黃春明先生的短篇小說,2016年更受邀參與台灣華文朗讀節的譯動國界論壇,探討並翻譯漫畫〈石獅子會記得哪些事?〉(阮光民改編作家吳明益的同名短篇小說),書中內容含有許多台灣傳統文化詞彙,必須和以台灣話為母語的翻譯者一同溝通,才能了解詞彙語句或是作者所欲表達的意境,「要保有作者特別的風格,又要看起來自然,這是翻譯最困難的地方。」高滿德苦笑著說道。但他對於文學的喜愛,促使他仍然努力不輟的持續翻譯。

每每被台灣文學作品感動之時,高滿德總想著要以自己的母語將這分意念傳播出去,讓更多法文母語者能夠看見這些精采的故事,甚至教翻譯課時,他也將此意念付諸行動,協助學生進行短篇小說的翻譯,並彙整作品寄給出版社,不僅讓學生能有實務經驗,也讓台灣更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能被世界所看見。

喜愛文學的高滿德,本身對於電影相當專精,目前也一直從事相關的研究,並曾多次受邀擔任各地電影座談的講師,去年六月MoNTUE北師美術館舉辦了一系列哲學講座,其中一場邀請高滿德擔任講師,講述以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為主題所拍攝的作品《超級大國民》,像「台灣電影」這門課一樣,他逐一地分析導演所欲傳遞的思想、電影的運鏡或是拍攝手法,帶領觀眾探索片中主角的經歷,進而闡述歷史和文化所留下的深刻印記,高滿德精闢的分析,讓台下聽眾聽的津津有味。

media-photo 學生們先閱讀文章,高滿德再進行分析,提升學生們理解文本的能力。(樂亞妮攝)

在工作之餘,高滿德的休閒活動亦和文學脫離不了關係,假日時會去看各種的藝文展覽或到國家音樂廳聽演奏會,平日若有空閒,則閱讀小說和欣賞電影,但大部分的時間仍舊花在做研究和翻譯上面,教書至今已經超過十個年頭,但他對於教育還是維持初衷,特別在文學這個領域,「我認為學文學是為了更了解自己和世界,了解自己,才能學會做出選擇,也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。」高滿德輕輕地微笑,吐露出他所體悟、也想向每位學生所傳達的信念。

人生之於文學,文學之於教育,高滿德踏著堅毅的步伐,持續在這條路上前進。